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通知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21-11-02

                                                                                                                                                                           牡政办发〔2010〕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已经市政府第14届3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参照做好牡丹江市“十二五”规划、各专项规划和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日
  主题词:经济 管理 经济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各直属单位,军分区,师院,医学院。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
  
   一、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全面提高我市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加快城乡与区域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一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大牡丹江、新牡丹江战略,振奋精神,追赶跨越;应对危机,破解难题;群策群力,共谋发展。通过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打造现代加工业基地、协调推进服务业发展、突出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扩大内外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等重大举措,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将如期全面和超额完成,为全市“十二五”时期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突破性发展,导向性指标全面完成,约束性指标绝大多数严格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内。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的较快发展,工业生产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步入强势发展阶段,特别是突出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明显转变。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提前一年超额7.1%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8.7%,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快10个百分点,比“十一五”规划预期增长速度快7.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1.2亿元,比2005年翻两番。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6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提前一年、超额65%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24.5%,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和“十一五”规划预期增长速度均快15.7个百分点。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实现88.2亿元、27.6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分别年均增长23.4%和27.0%。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35.5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4.2%,提前一年、超额21.4%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粮食连续六年增产,2009年突破40亿斤,比2005年增产近10亿斤,四年年均增长6.8%。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237.9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8.5%,已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99.1%。2009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6.1亿元,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成功举办了四届木博会,荣获“中国国际木业之都”称号。黑木耳节上升为国家级展会。
  (二)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已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11家,其中国家级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个,其中省级1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达21家;8家企业研发机构被认定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了2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自主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截至2009年末,累计实施国家、省、市三级科技计划项目459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172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9.88亿元。全市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78项,其中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5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12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8%,已超过“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25%)。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加大了城乡中小学校舍改扩建力度,建成了市幼教中心,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围绕建设北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创办了镜泊湖之夏旅游文化节,开展了国家级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试点,乡镇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省领先,海林市、宁安市、绥芬河市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近2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部分小区实现了数字化整体转换。启动了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围绕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全面启动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5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疾病救治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领先势头,我市成为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显著增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广泛开展了中小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和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企业职工广播体操和工间操普及率达到50%以上,我市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建成了北山体育中心,成功承办了黑龙江省第十一届运动会。
  (三)城乡建设和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加强了城乡和区域统筹,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协调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发展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功能明显提升,小城镇和农村面貌进一步改观。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设提速,周边三个乡镇划入市区,牡海宁同城化发展快速启动,江南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顺利推进。市区城市建设投资由2006年的25.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6.6亿元,年均增长74.1%,近三年(2007--2009)全口径城乡建设投资是前三年的4.35倍。2009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62平方米,提前一年、超额20.8%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取得新突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08平方米。市区用水普及率、供热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4.07%、80%以上和80.2%。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06年的12.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6亿元,年均增长43%。我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十佳旅游胜地”和“中国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等称号,城市知名度显著提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多项指标居全省领先水平。推进康居工程,建成康居乡镇20个,康居新村144个。全市村镇新建、翻建住宅560余万平方米,新建高级、次高级路面330.8万平方米,栽植树木280万株,村镇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通村公路硬化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固定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88%、96%、51.8%和91.3%,分别比全省同项平均水平高40个、29个、11个和20个百分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有4个县(市)先后进入全省十强。县域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在全市工业中比重上升。“十一五”前三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24.8%和20.4%,县域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40.4%、46.8%上升到2008年的43.8%和47.2%。县域木材加工、食品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同项总量的96.0%、70.7%和58.9%。城乡道路交通、电信、电力网和市政设施互通互联工程取得巨大进展,县(市)与各农场和森工林业局的基础设施跨区合作共建和产业协作进一步加强。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60元,同比增长8.55%,提前一年、超额16.6%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58元,连续七年居全省首位,“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7.4%,超额41.1%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东宁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县。近三年累计用于直接改善民生的投入近100亿元。改造城市棚户区286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2931套,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9868户,新建农村标准化住宅78.9万平方米,有4.8万户城乡居民告别棚户区和泥草房。2009年市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4.68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7.3%。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9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07万人,其中安置困难群体就业7.35万人,累计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2700人,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保障范围和功能显著增强。2006年以来,全市筹集各项社会保障资金103.8亿元,年均增长22%。投放各项民生资金达到93.15亿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以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经过5次调整,人均待遇水平提高了107%,市区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了36%,工伤待遇标准提高了15%,低保标准提升至全省各地市第三位。到2009年末,全市五项参保达到210万人,新增81.68万人,增长6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6%,宁安市、绥芬河市成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
  (五)生态市建设、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生态建设指标达到或接近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积极成果,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三北”防护林四期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新进展,列入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快速启动,县(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全面展开。“三年绿化牡丹江”活动成效显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4.46%和42.46%,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投入运行,郭家沟垃圾填埋气发电厂一期并网发电。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全市耕地连年实现占补平衡。加强了矿产资源勘察开采管理,进一步整顿规范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有效遏制了滥采乱掘违法行为。加大了天然林保护和气象、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力度,维护了国土生态安全。节水、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区域水环境、城镇大气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主要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六)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围绕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坚持创新对外开放交流合作新模式,不断拓宽对外合作领域,由经贸合作向资源合作、能源合作、进出口加工合作、科技合作、旅游合作、劳务合作和文化交流合作拓展。突出外向型企业群体的培育,具有进出口业务资质的企业逐年增加,境外资源加工企业、境外生产基地和境外专业市场其数量和规模都有了突破性发展,在俄成功辟建了3个园区,其中俄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是国家首批批准建设的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2008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实现100.23亿美元,占全省43.68%。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已落户我市的港资台资企业、东南亚国家企业、欧美国家企业和俄资企业成为我市外资企业的主体。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服务便利化,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及境内外专业市场错位发展。哈牡绥东对俄产业带成为牡丹江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成为国家目前仅有的两个内陆保税区之一且建设进度全面加快,“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纳入全省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
  (七)体制机制创新日益深化。围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逐步深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公共财政体制、均等化教育体制、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体制、林权制度、事业单位市场化等项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各类商品专业市场体系和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各类改革发展试点深入推进,推动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了经济市场化程度,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有效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多种矛盾的重要措施,逐步建立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激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
  总体上看,我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但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举全市之力使落后地区的发展有所突破,但市区与县(市)之间、各县(市)之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相对均衡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工业经济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尚未形成规模,影响经济竞争力提升;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税收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对外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波动性较大,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还不够持续稳定;由于适龄劳动力逐年增加,尽管连年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社会就业压力仍未减轻;城市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这些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我市继续加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蕴藏着更多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生产要素跨国流动配置进程加快,国家及地区间的产业地域分工体系不断细化,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关联和依存度日益加深。国际分工呈现产品内分工特征,产品生产过程被进一步细分,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后在不同国家进行,通过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跨国生产,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新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为我市参与某些制造业部门和产品生产的加工区段,在符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融入国际经济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或地区,得益于地缘人缘相近、交往历史悠久和经济结构互补的优势,彼此开展双边或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机会更多、空间更大、前景更广。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相邻国家或地区共同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东北亚地区6个国家之间,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结构互补性明显,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潜在的巨大商机。东北亚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近年来我国政府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政府双方或三方合作宣言的发布,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预示着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将步入提速期。牡丹江市区位优势突出,居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俄重要港口海参崴相邻,与俄韩日等国已形成良好合作态势。经济全球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牡丹江市“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
  (二)中俄两国战略合作的不断强化,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扩大沿边开放的宽松环境。中俄两国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形成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睦邻友好关系发展迅速。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日趋深化,直接推动了两国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加速发展,中俄贸易额在近10年间增长了10倍。目前两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对话,在实现能源领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后,将会在经贸、科技、文化、能源、运输、金融、信息等多个领域展开务实合作。中俄边境贸易一直在中俄经贸关系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促进两国毗邻边境地区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中俄两国政府对边境贸易给予高度关注。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扩大沿边开放的政策,实施了兴边富民战略。俄罗斯加强了对外开放的法规建设,对入驻经济特区的投资者给予类似于自由关税区的优惠政策,为外国企业开展对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俄罗斯还制定了《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2013年以前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规划》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亚太地区国际合作中心发展子规划》,明确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和开放的目标和方向。中俄两国战略合作的强化,中俄对边境贸易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双方边境地区合作的深化,为牡丹江市“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充分利用中俄两个市场和两国资源,实施全方位合作,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三)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自2003年我国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先后就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系统部署、制定了专门政策、编制了专项规划。2009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探索边境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加快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研究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新政策,强调东北地区要进一步深化同周边国家的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的开发合作,构筑国际贸易、投资、科技、旅游合作平台。国家专门编制了《中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同俄远东地区合作规划》,明确了2015年前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以及俄其它地区开展区域合作的指导原则和重点领域;制定了扶持对俄经贸主体、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边境贸易合作模式等多项政策措施。牡丹江市作为我省中俄边境地区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全面落实好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受惠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相关政策效应的释放,我市“十二五”时期势必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四)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十二五”时期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加快发展,依然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依然是解决发展过程中一切困难、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现实依据。今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强调“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归结为一点,就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会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微调,但不会进行大的调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主基调不会改变,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纲领。只要我们一以贯之地贯彻落实好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立足于牡丹江实际,保持追赶跨越式发展的连续性,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方向、目标和任务,并付诸实施,就一定会赢得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五)省委省政府对沿边开放的重视和支持,为“十二五”时期加快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提供了特有的历史机遇。“十二五”时期,牡丹江市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加大推进沿边开放,这在我省对外开放格局中居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对于新形势下的沿边开放高度重视,颁布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意见》(黑政发〔2005〕21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意见》(黑政发〔2007〕60号)等文件,实施以对俄合作为主导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省政府编制的《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提出着力打造全省国际经贸大通道、外向型产业大基地、对俄及东北亚合作大平台、跨境特色大旅游、中俄文化交流大舞台,提出将沿边开放带建设成为全国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核心纽带、中俄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平台和牵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的发展目标。《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中要求,牡丹江地区发挥基础条件好、口岸功能强等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经贸、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机电装配、木材精深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出口等产业,建设以跨国物流、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为特色、陆海相通的外向型经济先导区。我市加快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正逢天时地利,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扩大沿边开放战略,我市编制了《沿边开放先导区规划》,随着该规划的有效实施,必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十二五”时期,牡丹江市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东北亚地区日韩等国对俄贸易急剧扩张,对我市原有对俄经贸优势带来严峻挑战。为了抢占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地,日本、韩国都在积极行动,分别向俄远东地区投入了数以百亿美元的巨额资本,以抢占开发俄远东地区的先机。东北亚国家之间对俄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韩国和日本对俄贸易增长率已超过了我国,我国在俄远东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缩小,贸易额已经由2006年的第一位,下滑到2008年的第三位。二是国内各地对俄贸易竞争加剧,给我市进一步扩大对俄经贸合作造成新的压力。华东、华北、华南、东北等省区大力发展对俄经贸关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雄厚的产品制造实力和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对俄贸易额呈大幅上升之势。新疆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口岸通商能力不断提升等优势,对俄贸易大省(区)的地位日益巩固。从东北地区看,满洲里为我国对俄贸易第一边境口岸市,对俄贸易额是绥芬河5倍之多,近来又提出了扩展“陆海联运”,构建“陆桥经济”的设想;吉林力争开创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和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新局面,其“长吉图开放先导区”已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辽宁省重点推动沿海经济带建设,通过沿海开放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从省内看,我市经过追赶跨越式发展,结束了徘徊期,走出了经济低谷,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在全省位置前移。我市与过去比,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跨越;与全省各地(市)比,有的指标实现了超越,但各地(市)的发展都在加快,尤其是省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中纳入了全省18个边境中心城市和边境县(市),以及包括哈尔滨、大庆等6个内陆口岸市,这些地区的发展必将与我市形成竞争格局。三是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创新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提质提速的任务更加艰巨。“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但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传统产业处于恢复性增长期,新兴产业起步晚、发育不快,产业层次依然较低,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距离国内、省内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四是同城化、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质量不高,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十二五”期间加速推进“三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五是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十二五”期间,既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要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发展将面临更大的资源制约和生态环境压力。要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必须在集约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上有新思路及相应对策。
  三、“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为载体,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为主线,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全面整合、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立足存量和资源优势,深入贯彻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积极构建以优势特色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现代化水平,努力把牡丹江市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我国提升沿边开放的示范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现代加工业基地和生态型冰雪文化名城,提升我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二)基本原则。
  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追赶跨越发展的原则。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把实现既好又快、更好更快作为发展的主题;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原则。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在产业发展中要重视生态建设和宜居生活环境,形成牡丹江都市圈。要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完善各项生活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为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提供支撑。
  ——坚持内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要突出沿边开放的主旋律,围绕加快推进先导区建设,把引进国内资本和引进外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抓住当前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加速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与这些地区对接合作,全力承接产业资本转移;充分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以对俄罗斯、韩国合作战略升级为突破口,突破性地开创对日本、美国、加拿大等的经贸合作。
  ——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加快“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础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环节,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核心,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注重社会公平公正,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改革的成果,调动和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健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初步确定如下目标:
  ——经济高速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320亿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3:40:47;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达到160亿元左右;5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引入一批知名企业,初步构建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1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健全市场发育体系,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行政管理、财税、金融、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成就,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成为黑龙江省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示范区,争取在某些方面成为全国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典范。
  ——创新沿边开放体制机制,沿边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进一步畅通,“东北第二出海口”物流其畅,人流兴旺。吸引俄罗斯、日本、韩国的投资比例大幅增长;中俄贸易额增长取得较高水平,占全省和全国的对俄贸易额比重分别达到60%和12%左右。探索相邻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把沿边开放先导区开发建设的重大事宜列入相邻国家(中俄两国)元首会谈议题的有利机遇,力争将我市沿边开放先导区提升为国家层面东北亚区域的沿边开放先导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城镇体系基本形成,牡海宁地区同城化发展明显加快,到2015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交通、通信、电力实现全面互通互联;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县场(局)合作共建取得新进展;江南新城区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到2015年,牡丹江各类科技孵化器、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共性技术平台的数量达到15个以上,其中国家级的2个以上,省市级10个以上。R&D(研究与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3.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12%。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淡水、能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98%,废气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9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到2015年分别达到19400元和13200元左右。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基本完成。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人均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床位数达到全省先进水平。计生、文化、体育事业继续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势头。
  四、“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
  实现“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必须明确今后5年的战略任务与战略重点,在以下9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创新升级。
  紧紧抓住国家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推进沿边开放等发展契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化工、木材加工、造纸、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有机食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化工、木材加工、医药、造纸、绿特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高新技术产业、轻纺产品对俄出口加工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新型产业群。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63亿元,年均增长15%。
  1.建设黑龙江东部化工产业基地。以推进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为牵动,以打造哈牡绥东经济带化工核心区、黑龙江省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黑龙江和东北地区东部石油化工基地和全国重要轮胎生产基地为目标,加速推进日达化工20万吨电石和烧碱、树脂“双十六”万吨扩产、宁夏宝塔240万吨俄重油加工(60万吨芳烃类化工原料、40万吨聚丙烯、20万吨苯丙烯)、中煤焦化120万吨焦炭、桦林佳通100万条全钢子午胎扩产、东宁煤油电气热多联产(装机2×13.5万千瓦、焦油12.75万吨、煤气5350万立方米)、大庆10万吨页岩油中试先导基地、东北高新14万吨甲酸钠、宁安倍丰20万吨氨醇和26万吨尿素、20万吨有机硅单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按照循环经济思路拉长煤化、石化和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链条。以电石和炼焦副产品(煤焦油等)为基础,发展以PVC树脂系列、草酸系列、醋酸乙烯系列和氮肥系列产品为主的煤化工产业链。依托我市工业硅和氯碱企业基础,建设有机硅及下游深加工产业链。按照“油头、化身、塑尾”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下游系列石油化工产品,延伸石化产业链条,开发芳烃类化工原料和民用液化气,延伸聚丙烯及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大力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化工产品,重点发展新型助剂、涂料、颜料、农药、添加剂、阻燃剂、表面活性剂、溶剂、油田用化学制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2.打造我国东北地区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以打造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和对俄贸易加工区龙头产业、建设黑龙江省重要木材加工基地和人造板生产与集散中心、构建新兴地板之都和国际木业之都为目标,推进木材加工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系统整合区域木业资源,建立以绥芬河、东宁口岸进口木材为源头,地产木材为补充,以沿301国道五大综合性木材加工基地(绥芬河边境合作区木材加工园及绥芬河保税区、东宁绥阳木材加工园及对俄进出口加工园、穆棱开发区下城子工贸园及穆棱镇工业园、牡丹江开发区及阳明木业园、海林木业城)以及省、市直各林业局(场)为载体,初、中、高级加工有机衔接、产品运输流向合理、国内外市场畅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规模强大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和木业经济带。推进技术创新,使实木和复合板材向规模化、功能化、高效化、节能化方向发展。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扩大高档木质家具、人造板和实木地板生产规模,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阻燃复合板、均质刨花板、多功能胶合板等人造板系列产品,开发中高档家居装饰材料、高档体育、文化、工艺木制品以及木塑复合材料,推动木制品向多品种、高品质、新工艺方向发展。按照循环经济思路打造木业链,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木材加工与贸易一体化,构建集物流、会展、研发、加工为一体的木业产业群和木业经济链。
  3.打造黑龙江省医药强市。打造黑龙江省重要生物制药和优势特色新药研发与生产基地、对俄对韩医药经贸科技合作的主阵地和黑龙江省对俄及东北亚地区的医药物流中心,建设中国动物类中药注射剂研发与生产基地。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突出发展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疑难病症的各类新药,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建设,调整优化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品结构,打造具有鲜明地域品牌的集原料基地建设、医药教育、科技研发、生产、物流、会展于一体的强大的医药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以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治疗疑难病症生物药品为主攻方向,巩固提高友搏疏血通注射液、灵泰西维尔生物技术原料药两大名优骨干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加速产品系列化进程;建设基纳瑞克斯抗肿瘤生物基因制药、金鹅公司抗癌药物金鹅胶囊两大重点项目,力争“十二五”初投产。巩固提高现代中药,抓好黑宝熊胆粉系列产品扩产、仁和堂10亿粒更辰胶囊、东宁龙翔水飞蓟提取物及饮片等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六大系列产品,即利肝明目清热解毒系列产品、滋补保健系列产品、抗衰老和改善心脑血管循环系列产品、抗病毒用药系列产品、治疗心律不齐和抗肝炎类用药系列产品和治疗糖尿病用药系列产品,逐步建成在黑龙江省乃至中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优势特色中药基地:熊胆粉系列药品研发与生产基地、滋补保健品研发与生产基地、治疗“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药品研发与生产基地和中药粉针、水针、口服液新剂型研发与生产基地。改造提升化学原料药和抗生素,以发展抗风湿解热镇痛类药品、抗哮喘类药品和抗病毒类药品为主攻方向,力促灵泰“十一五”重点项目尼美舒利全面建成和达产达标,加快恒远药业孟鲁司特纳原料生产线、河北冀衡药业牡丹江分公司1000吨阿司匹林、1000吨升华水杨酸、宇德制药100吨红霉素原料药等项目建设,同时继续启动高科生化2万吨药用维生素C改造项目和温春制药5000万瓶大输液、2400万支水针剂、700吨羟乙基淀粉项目。
  4.建设黑龙江重要的特种纸生产和高档文化用纸生产基地。以恒丰纸业、大宇制纸以及三都纸业为依托,建设全省重要的特种纸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重要的铜版纸生产基地。加速推进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加快造纸工业园建设,完善配套体系,延伸造纸产业链。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增资扩股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恒丰1.5万吨特种纸、三都纸业10万吨生活用纸等大项目建设,做大龙头企业和产业规模。发挥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开发,推进产业升级,扩张产出能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达到50万吨铜版纸、15万吨胶板纸和40万吨特种纸生产能力。
  5.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依托地方优势特色绿特农产品资源和绿特农产品养殖基地建设,以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为目标,以“产业集团化、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规模化、主导产品系列化、产品销售国际化”为方向,加速推进穆棱皓月肉牛深加工、红星乳制品、东宁雨润黑木耳产业集群、阿穆尔公司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大项目建设,加快农牧产品与土特产品的加工转化和深度开发,健全以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为主导的外向型食品工业体系,重点延伸以猪牛禽肉制品、粮食、果菜和食用菌深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产业链,提高食品行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牡丹江建成黑龙江省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有机食品出口加工基地。
  6.建设黑龙江东南部机械装备和特色装备加工制造基地。抓住国家扶持重大装备和基础机械国产化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专用设备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强的优越条件,加速融入国际、国内装备产业分工体系。按照依托存量,突出重点,壮大龙头,优化结构,建设名优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思路,加快装备工业产业升级。引进国内外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加速现有企业技术产品创新,提高主机和成套装备生产能力。扶强扶壮,做大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四大优势行业产业规模。以石油钻采机械、木工机械、汽车空调机等汽车零配件和特种专用汽车、数控机床、逆变焊机、机车配件、小型输变电设备等优势产品为核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装备工业产品、产业群。开发新能源装备,推进50兆瓦电池板、200套风电发动机、150台氢气干燥机项目建设。积极开发矿山设备、采矿设备、建工机械、农机等新产品。推进中俄信息产业园建设,突出发展等离子体灭菌机、虚拟镭射键盘、鼠标等高新电子产品,优化装备工业结构。
  7.建设黑龙江新材料生产和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依托牡丹江发展新材料工业独特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电力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发展壮大国家级特种材料产业基地为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硅硼类超细微粉和碳化硅、碳化硼工程陶瓷及工业硅,积极开发耐碱玄武岩、高纯石墨、超细重钙粉、矽线石深加工等无机非金属材料,进一步开发环保节能、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加速传统建材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圣戈班1.2万吨碳化硅微粉、电力实业集团玄武岩拉丝、丰达公司石村玄武岩纤维和玄武岩磨光管材、顺达2000吨太阳能高级纯硅和10万吨工业硅扩产、中远实业粉煤灰免烧砖二期、沃德公司粉煤灰轻质墙板、中国建材和金刚集团300万吨水泥扩产改造等大项目建设,建设全国最大的硅硼类超细微粉及工程陶瓷生产基地和黑龙江省重要新型建材研发和出口加工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8.建设黑龙江省重要能源基地。大力发展电力工业,为黑龙江东部煤电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按照水、火、风电并举,加快新能源开发的思路,加快电源建设。大力推进荒沟抽水蓄能电站、二道沟水电站、东宁绥芬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林海水电站等水电项目建设,建成全省水能资源开发中心和电力调峰基地。加大风电开发力度,推进华能250兆瓦风电集群和东宁780兆瓦风电集群项目建设,形成黑龙江省风电开发中心,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市电力工业比重达到15—20%。火电建设重点推进市区二发电、热电总公司、佳日热电等热电联产项目,着力提高规模效益。突出发展太阳能发电,以金跃集团1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配套系列太阳能产业。大力开发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煤层气、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搞好区域内主干电网改造和城乡供电设施建设,提高输变电能力。
  9.打造黑龙江省东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硅硼类超细微粉及工程陶瓷、高纯工业硅和玄武岩纤维。生物产业重点在生物制药、胚胎工程(龙大奶牛胚胎移殖育种)和微生物工程(佰佳信公司100吨阿维菌素、200吨多杀菌素生物农药项目)三大领域加速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数字电视等高新电子产品。
  10.打造轻工纺织服装对俄出口加工基地。紧密围绕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加速外向型轻工纺织服装产品开发。对以俄罗斯市场为导向的纺织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改造,中奥毯业、鑫业纺织、鼎盛纺织公司、百越鞋业等龙头企业要向外向型、精深加工和多功能产品方向发展。实施“内建基地、外建园区”双轮驱动,依托牡丹江、绥芬河、东宁三个省级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和境外加工园区,大力引进上海和温闽等发达地区相关行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服装、鞋帽、床上用品、家用电器、五金交电、家居装饰材料、日用百货等轻纺产品,构建强大的对俄轻纺产品、产业群,建成对俄服装、鞋帽、家电和日用轻工品出口加工基地。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努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领先,新农村建设全省率先,城乡一体化全省创先,国际化农业全省争先,农村改革全省闯先的战略目标,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优势特色农业,围绕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三农”工作提档升级,打造全省农村改革的试验田、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农民增收的样板市。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3亿元,年均增长11%。
  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壮大以高效经济作物、畜牧、食用菌、劳务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绿色肉牛基地和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农牧换位”工程,扩大绿色畜产品生产规模;加速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放大“中国食用菌之城”品牌效应;扶持瓜果菜、白瓜籽、“两菊”等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打造绿色高效经济作物精品群体,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加快“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建设步伐。推动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为主,向返乡创业、外出就业和兼业并重方向转变,率先实现劳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粮食千亿斤工程规划,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持优质粮食单产全省领先水平。大力实施水利化工程,打造水利资源开发建设密集区,3年内完成规划内全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5年内新建5座水库,新增库容8亿立方米。打造经济作物节水灌溉示范密集区,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完成穆棱市清河、海浪河、卧龙河3个“黑土区”治理项目,每年治理水土流失26万亩。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5年内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0万千瓦,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由84%提高到89%.
  3.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农业的外向度。培育壮大在俄农业开发主体,拓展对俄境外农业开发,争取5年左右在俄耕种土地面积达到50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0亿斤,生猪饲养10万头,产值达到34亿元,实现在俄再造一个牡丹江农业的目标。抓好对俄果菜、畜产品、食用菌、优质米基地专业化、规模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我市对俄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充分利用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平台,加强双方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与韩国的农业经贸合作,在宁安、海林辟建对韩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使之成为黑龙江对韩农业合作的示范区。
  4.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经合组织建设,鼓励支持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或参与农业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加强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5年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00个以上,会员达到6万户。鼓励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产学研、农科教合作共建。加快“三电合一”信息化平台建设,5年内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快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产业,对原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按现代物流模式进行升级改造。5年内初步构建起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着力推进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国家确定的重要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也是“十二五”时期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坚持立足投资拉动。把握政府投资方向,发挥政府投资导向拉动作用,围绕推进沿边开放先导区与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依托牡丹江各类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取国家与省的支持,加快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加工区大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公路、铁路、机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以陆海联运大通道为重点的交通网络,重点推进牡绥公路、牡海宁同城交通、牡绥铁路、东宁至晖春铁路、东绥高速公路、哈牡客运专线、牡丹江新机场、绥芬河支线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城市及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工程、水电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林海水库、荒沟水电站、东升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三城”(卫生、环保、双拥)同建,围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集聚能力,重点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公共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
  2.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着力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合理调整企业收入占比,建立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千村万户市场工程”,围绕农村市场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不断提升农村连锁店覆盖面,增强商品配送能力;贯彻实施国家家电、农机下乡补贴政策,挖掘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引导扩大城市居民消费,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增加便民服务网点,推进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研究实施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以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促进城市耐用消费品换代升级。
  3.营造投资消费环境。引导民间扩大投资,推进公平准入,允许鼓励集体、民营、外资等各类非政府的民间资本依法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的领域。凡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民间投资项目,按划拨方式提供用地,保障民间投资用地。积极拓宽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扩大创业投资规模。研究制定鼓励民间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培育发展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引导树立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消费理念,培育发展定制类消费市场,积极拓展电子信息、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市场。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扩大总量、提高比重,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拓宽领域、增加就业”的方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70亿元,年均增长15%,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1.加快建设国际性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心。深入实施“贸旅牵动”战略,以打造“东北亚跨国旅游枢纽城市”为发展方向,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观光、休闲度假和边境贸易融合互动的有北国特色的旅游形态,构筑立足东三省、联系东北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一体化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和拉动作用。围绕打造全国闻名的北国风光特色旅游胜地,构筑“一城三区”市域旅游格局:牡丹江市区建成交通枢纽、宜居城市;镜泊胜景、海东盛国旅游区打造世界级避暑度假品牌;林海雪原、中国雪乡旅游区构建“雪城、雪乡、雪堡、雪场”中国雪城品牌;百年口岸、国际商都旅游区建设以绥波贸易综合体为龙头的国际休闲娱乐区。以牡丹江为枢纽,打造长白山—镜泊湖—海参崴—韩国济州岛中俄韩黄金旅游热线和“东北北游线”、“东北东游线”两条国内精品旅游热线。加快旅游名镇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升级。高标准建设镜泊湖特色旅游名镇、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镜泊湖国际休闲度假区等骨干旅游项目,加快精品旅游小镇和精品旅游村建设。以构建“大牡丹江旅游”为目标,推动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与商贸、文化、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和金融的融合。到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2.加快建设黑龙江东南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心。充分发挥牡丹江国际大通道和沿边开放口岸的区位优势,以加快铁路、公路通道建设为基础,以加快口岸建设为支撑,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推进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一体化为主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和多功能发展的方针,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现代物流配套体系,引导企业拓展外包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物流业实现由小到大、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通过拓展物流通道,搭建网络平台,建设物流园区,强化重点环节,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健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社会物流的运行效率达到黑龙江省前列,建设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重要的国际区域物流中心,初步建成辽吉黑东部对俄、对韩的重要物流枢纽。
  3.加快建设中国北方新兴会展中心。以“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会展业发展。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展览和会议场馆,重点加快牡丹江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力争“十二五”初交付使用并发挥其功能,把牡丹江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成一流的会展场馆。利用好绥芬河绥—波贸易综合体国际商展中心和中俄(东宁)机电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现有展览馆,努力形成规模、档次、层次分开,适应各级种类会展的展场群体,为承接和举办国内外大型商业展会创造条件。统筹会展场馆周围宾馆、餐馆、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协调、企业组织承办、市场化运作、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营机制。拓宽办展领域,培育会展知名品牌,重点把中国名优商品展、中俄机电产品展、木博会、牛博会、木耳节等展览会培育成国内外知名品牌,扩大其影响力。积极创办中国镜泊湖·东北亚论坛,提升办会展层次和水平。
  4.打造黑龙江省东南部金融服务中心。强化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实施金融强市战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支持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保险代理公司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域外金融保险机构来牡丹江市开办分支机构,推进牡丹江市政府与哈尔滨银行合作。围绕破解资金瓶颈,加快培育多元化、多功能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平台。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金融服务的平台和载体。推进实施资源整合,金融创新,项目打造,产品拓展,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落实扶持金融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辐射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将牡丹江市打造成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中心。
  5.促进现代商贸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加强与韩、日等国的合作,突出外向型经济特色,以边境贸易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抓住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生产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机遇,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转变增长方式的动力。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培育发展国际性的会展品牌、积极推进总部基地建设、努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等综合措施,加快以金融服务、总部基地、会展中心、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等为重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总部经济、结算经济。培育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综合性的现代商贸中心,用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6.加快发展信息、中介、房地产业。加快实施数字城市工程,建设政治、经济、贸易、社会等领域信息平台,健全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信息市场运营机制,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展应用领域。加强现代电子商务体系建设,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联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智力、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并完善各种协会、学会,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规范、搞活房产市场。重点发展证券市场,规范发展信贷市场,探索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创造条件发展期货市场,积极发展产权、土地、房屋、技术、劳动力、人才、信息、保险等生产要素交易市场。
  7.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商业、餐饮、社区服务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着力提高市场集约化程度和服务功能,积极引进新的流通业态,不断完善商业流通服务体系,发展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建成一批现代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集散中心。增强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功能,提高交通运输业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邮政通讯业服务领域和总量规模。以方便人民生活为目的,推动社区服务业尽快向社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搞好以社区服务和综合服务为重点的便民服务中心,推动家政、体育健身、社会安全、老年及儿童服务等行业产业化发展,拓展新的社区服务领域。
  8.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文化资源,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推进广播电视、报业、演艺等产业的重组联合,培育具有导向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和引导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发展大众型娱乐场所,鼓励开办适合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需要的文化经营项目,培育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突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牡丹江文化产业的层次,打造牡丹江文化品牌。依托牡丹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旅游资源和雄厚的文化资源基础,以新闻传媒集团数字城市项目、动画智能支撑系统软件技术升级及产业化项目等为重点,加速构建以文化旅游、影视动漫创作生产、文化创意、新闻出版、数字电视和“数字牡丹江”开发建设为主体,以演艺、印务、民族民间民俗工艺品、电影院线、会展、体育休闲为补充的文化产业柜架,打造“一园”(镜泊湖风情名镇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园)、“一城”(横道中国北方红色经典影视文化城)和“五个功能区”有机组成的产业格局。
  (五)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组团发展、健全体系、统筹协调”的方针,贯彻实施国家和省主题功能区发展规划,坚持以增强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推进“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促进各具特色的县城和小城镇集约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形成等级合理、功能互补、集约发展的城乡发展格局。
  1.推进同城化发展。根据牡丹江市山水相间的地形条件及总体空间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区(镇)为中心,交通干线、旅游线路、过境线为发展轴线,都市圈或城镇组团为主体形态和组织形式的城镇群空间发展格局。以加快推进牡海宁地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先试为重点,以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在重点领域实施同城化发展为示范,依据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口岸城市和沿边城市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推进城市之间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和配套协作。重点在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最大化,在公路等交通设施上实现半小时经济圈,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上依据土地类别、等级、标准和不同产业占地情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行使政府管理城市职能上实现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政策、统一行为规范、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实施同城化发展,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区域内耗等问题,以同城化效应推动牡丹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健全完善城镇发展体系。根据城镇发展现状和地域空间结构,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心节点城镇、特色小城镇、一般建制镇5个职能层级,形成等级层次分明、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牡丹江市主城区为市域中心城市,绥芬河镇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依托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加强与周边城镇的一体化建设,提高对全市及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中心节点城镇包括交通通道节点城镇和县(市)城关镇,要重点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提高其对周边人口的吸纳能力。特色小城镇为县(市)域较大的中心城镇,要依托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和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其它一般建制镇要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推广沼气、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建设节能环保生态型城镇。
  3.构建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逐步将城镇、农村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公共财政范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增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打破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分割现象,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加强富余劳动力适用技术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支持农民和农村企业到境外从事生产经营,拓展劳务和农业技术输出渠道。到2015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50%以上。
  4.推进城乡互通公路网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城乡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加速现有道路的改造升级,加快高速公路、城际快速路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完善我市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城乡互补、方便快捷、安全畅通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国道绥满高速公路绥芬河至牡丹江段、国道鹤大高速公路林口至牡丹江段和宁安至复兴段,加快区域内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规划期内实现市到县(市)全部通高速公路(含一级公路),县(市)与县(市)之间、县(市)与重要乡镇之间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乡镇公路全部升级改造为三级以上公路,通行政村、通自然屯公路全部实现硬化路面。
  5.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政策。统筹规划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在交通、供电、供热、给排水、供气、电力、信息、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衔接,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经济、城乡功能、交通体系、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共享交通运输、市场发展、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构筑符合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6.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多层面、多领域,制定出台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办法,在税费减免、财政收入、土地供给和流转、农民工进城就业、户籍管理、建设项目与投资计划、筹融资和信贷等方面探索新体制、新机制、新办法。加快市区与周边乡镇的融合步伐。积极推进场(局)县共建向多领域纵深发展,创新共建模式,研究出台地方与森工、农垦系统合作共建优惠政策,在现代农业、小城镇建设、支柱产业培育、风电水电和林木产业开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推进合作共建。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与人才强市战略,重点推进黑龙江省中东部外向型星火产业带、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以上,R&D(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
  1.建设黑龙江中东部外向型星火产业带。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及农产品加工增值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保鲜、包装、运输、食品检测监测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推广;培育优势外向型产业带和特色出口产品群,加快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和国际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重点开展外向型产业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启动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完善外向型星火产业带人才培训基地3项工作。到2015年,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2.加速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工艺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示范,加快区域优势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使试点园区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先行区域。重点推进:围绕煤化工、造纸、无机硅材料、废渣资源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在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生物医药技术研究与开发、能源结构多元化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规模推进特种材料产业基地和石油钻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在高纯度硅硼粉体材料和工程陶瓷制品深度开发、太阳能电池级硅材料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纳米材料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新型石油钻采装备自主研发等方面实施突破。
  3.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快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的产学研联合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提升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服务能力和工程化服务水平。重点推进: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科技资源共享综合服务平台、特种纸产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省级科级企业孵化器3个、开发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个。打造黑龙江省东南部科技信息资源中心。使我市省级特种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上升为国家级中心,并建成特种纸、医药开发、猫科动物繁育、食药用菌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4.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围绕优势产业,结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职工培训制度和校企合作培训制度,培养适应我市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举办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留学人才来我市创业。建立健全科技人员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智的宽松环境。到2015年,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万人左右。
  (七)突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改善民生放在和谐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深化全民创业,带动充分就业。加快完善创业培训、信贷支持和创业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大学生、城市居民、农民工三大群体的创业就业问题。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速建立解决就业的长效机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通过新上大项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兴办社区服务业、开拓省外国外劳动力市场和加快发展非公有经济等多种途径,创造就业岗位,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以上。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照顾和援助。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劳动力、转业转岗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树立大就业观念,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2011年到201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组织好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引导私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全面推进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使农民老有所养。到2015年,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和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居民等各类医疗保险制度,努力实现社会全方位的医疗保障,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工伤、生育保险政策,扩大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保证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确保基本生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各种商业保险。坚持普遍保障与分类实施相结合、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参加社会保障。完善和规范社保基金征缴、管理、监控和调节机制,尽快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属地化动态管理,将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城乡社会救济、优抚和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的机制。建立和完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保障制度。
  3.继续推进教育均等化发展工程。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构建现代教育人才培训体系、社会化终身学习体系和教育支撑保障体系。高标准、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城乡分步骤尽快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增强高等学校科研和办学实力。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工作。到2015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4.加强公共事业服务体系建设。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形成区域医疗、预防、保健配套发展,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调整医疗、保健机构的布局,按照省一流医院标准实现一院、二院的改造升级,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医疗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合作医疗方式,坚持合作医疗互助与共济,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快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努力为社会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快网络改造步伐,为“三网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积极推进体育社会化,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5.健全社会信用与社会平安保障体系。实施诚信牡丹江工程,按照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为重点,政府信用为关键的原则,制定实施全市信用体系规划。营造全社会建设信用经济的良好氛围,以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树立“诚信牡丹江”新形象。同时,要大力推进“平安牡丹江”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逐步完善社会灾害救助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防疫等配套联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制定完善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着重加强地震监测网建设,实现地震监测系统的科学规划,提高中长期地震预测水平。高度重视、切实抓好信访工作,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八)建设生态文明。
  立足我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进生态市建设,强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以发展生态产业和打造宜居城市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城市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经济节约型工业园区和生态型城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促进我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生态建设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
  1.构建牡丹江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国家、省生态功能区划对牡丹江市辖区和各县(市)的生态功能定位,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各地确定适宜的发展模式,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向。加强以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和园林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加快20万亩环城山、10万亩护岸、15万亩护路、15万亩环镇村的“四大生态林网”建设,到“十二五”中期绿化造林7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推进国家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大张广才岭、老爷岭以及太平岭生态功能区森林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和城市周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扎实开展好以东宁为试点的逐步停止商业林木砍伐工作,为牡丹江市辖区和绥芬河市两个国家重点开发地区构建强大的生态屏障。加大对市域内各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文化遗址的管护力度。加强对洪灾和泥石流、崩塌、滑坡等气象、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
  2.发展低碳与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低耗、清洁和高效的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生态林地经济和生态旅游业。调整能源结构,优先发展水电、风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继续大力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降耗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建设黑龙江省循环经济示范区。
  3.加强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设集水生态、水安全、水健康、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六位一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机制,建设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到2015年,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45—0.50提高到0.55—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由256立方米/万元下降到124立方米/万元,万元GDP用水量由451立方米/万元降低到284立方米/万元左右。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799.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面积保有量不低于5006.0平方公里。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新增耕地20平方公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闲置低效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行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的源头控管、过程监督、闲坑审验全程监管机制,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的国土综合整治,提高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平。
  4.推进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重点实施牡丹江、穆棱河、绥芬河和镜泊湖、莲花湖水体保护。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防治面源污染,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推进“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城镇空气质量。加强重点污染源和减排项目的监管,核定企业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坚决纠正违法排放行为,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加大“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管网及供气工程建设、集中供热和热电联网项目建设,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步伐,到2015年,市区供水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分别达到100%、95%、90%、70%和100%,达到全国、全省同等城市先进水平。推进农村污染综合治理,重点解决饮水污染、工矿企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村庄生活污染(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5个方面的环境问题。
  (九)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继续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和动力保证。
  1.加快推进所有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民营经济进入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实施抓大户、上项目、引科技、创名牌战略,全力打好民营经济扩张攻坚战,借助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产业特色突出的大型民营企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联合重组或与外资外企合作,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公有经济的改制重组。加快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服务,以及人才、信息、技术、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服务。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要成为全市的主体经济。
  2.提升投融资和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以国家政策性投资为导向,带动非国有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大力吸收和使用外国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推进资本重组,推动优良资源和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流动,做大做强上市公司,推动有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加快上市步伐。按照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非经营性资产与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为重点,全方位、多领域扩大开放,努力开拓日本、欧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实现外贸经营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工、代理、转口、服务、补偿贸易等其他国际贸易方式。坚持走“大经贸”的路子,发展一批跨国、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贸集团。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形成最佳的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引资领域,合理有效利用域外资金,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省内外城市的产业合作,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哈大齐地区的产业联合。加强与吉林延边地区的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图们江地区开发。
  4.加快建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以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为主导,以绥芬河与东宁口岸为前沿,以沿301国道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陆海联运国际贸易大通道、绥芬河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建设为重点,建设以跨国物流、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为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先导区,成为全省沿边开放带的龙头。坚持境内加工和境外加工并举,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加工业。加快境内外加工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绥--波互市贸易区向跨国经贸合作区转变,大力推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俄罗斯十月区华宇工业园等园区建设。扩大境外投资力度,重点推进对俄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金属矿产开发、冶金等项目,加快建设境外石油、天然气、矿产、木材等能源原材料开采和加工基地,推进境外农业、农畜产品种养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加快沿301国道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聚集,将其建设成我省对俄经贸加工的黄金产业走廊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
  5.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围绕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规范审批主体,强化监督机制,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完善公务员制度,树立公务员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强化政府部门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外来投资者服务和投诉两个中心功能,建设“政务超市”,创造宽松、便捷的服务环境。规范对企业的检查制度,严格治理“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探索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对投融资市场的管理,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筹措方式市场化。
  6.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健全服务发展环境监控体系,规范公务员和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突出解决好各类滥收费、乱罚款问题,抓反面典型,实行媒体曝光,公开处理,以儆效尤。建立完善市本级和各县(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机关效能建设办公室和效能建设投诉中心,归并、集中政府管理职能,减少管理层次,改善行政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
 

相关信息